佛瑞德里希4th on Nostr: ...
我们活在故事里,也把自己活成了故事,我们传承着祖先的故事,继承着长辈们讲述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里孤独终老,也通过分享故事构建和维护合作关系,以及用故事辨识敌友。
作为信息生物的人类在精神空间中的虚拟身躯,正是由故事堆砌而成。因此人类社交网络实际上应被视为故事之网,而当故事被修改 ,人们也就随之改变。
是的,故事是可以被修改的。
当掌控话语权的宣传者占据几乎所有“信道”,在民众耳边把一个有利于他的故事重复一千遍,出于“自动联网”、“自动更新”的本能,许多人就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记忆修订为“正确的版本”。
“正确的记忆”。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曾一次又一次发生,在未来也会不断重复。
如果你掌握了故事的力量,如果你找到了修改故事的方法,如果你摸清了隐藏在人类天性中对故事的偏好,如果你知道人性的缺陷为何——你就能拨动人们的心灵之弦,改变人们的命运轨迹。
因为故事不仅是故事,还是剧本,是包含着对舞台、布景、道具、配角、主角和主线剧情的全部描述的剧本,是人间一切悲喜剧的源泉。
人类是信息生物,是以故事为身躯活在精神空间里的信息存在。但人类同时也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血肉之躯。
这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性,既赋予了人类远超只能活在现世无力进入精神空间能力的其他动物的能力,也让人们会因为忽略这种双重性陷入自己亲手打造的地狱。
对人类来说,故事常常是真的。
但故事并不一定是真的。
你能继承父辈的故事,但你无法复制父辈的人生。你能理解和你认知能力相近的人的故事,但如果你倾听的故事属于认知能力更高的人,即使你用心听了,你也会因“本地存储空间不足”,在下载时丢失掉你理解力极限之外的细节,只得到一个“简化版”。
当你试图按简化版去复制一份你向往的人生,如果那些丢失的细节才是关键部分,你的努力就会遭遇挫折。
而如果你得到的故事曾经过刻意的改写,如果这故事把获得成功的前提设置为向故事撰写者输送足够的利益,你为获得成功付出的一切努力,就都有可能变成向欺诈者缴纳的“智商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个被简化过的故事,它丢失的细节,是“若遇天灾人祸,可能颗粒无收”。
“进体制=捧上铁饭碗”是另一个被简化过的故事,它丢失的细节是无数真实存在却很少被人提及的职业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内斗内卷落败出局,失业,和埋头干活却被领导指派背锅,坐牢,以及在政权倒台后因给暴君当爪牙遭到新政权的清算。
我不必列举那些忠臣孝子烈女节妇的故事是怎样把古人引向无止境地自我牺牲。
我想我也不必列举中共的宣传曾让多少人“为保护集体的木头牺牲年轻的生命”,把孩子教成在危难降临时会停下逃生的脚步,“让领导先走”的人。
我只想指出那些更隐晦,也更常见的矛盾,例如夫妻父子之间对看似相同的故事的不同理解,例如至亲之间因故事版本差异而生的种种矛盾。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按照自己手中的剧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却无法在对方那里,在最重要的配角那里,看到应有的配合。
你以为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你扮演好了父亲的角色,你的儿子就会是个严格符合剧本要求的好儿子;你扮演好了妻子的角色,你丈夫就会是个严格符合剧本要求的好丈夫。
但人生不是这样的。
现实,充满细节和意外的现实,总是比故事更复杂。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演化压力令人类的硬件软件持续升级,现实人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能被简单的故事概括。
即使故事也在升级,共享一个故事的认知门槛不断提高,社会主流人群被迫增强脑容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
现实仍然比你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故事更复杂,你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创造的人生故事,仍然比你能通过理解能力从他人那里获知的,和以你的表达能力能分享出去的故事,更复杂。
而当这复杂的现实中庞杂的信息被你用“故事生物”的本能压缩成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被不同听众以不同的认知能力过滤、筛选,它就转化成了不同的版本。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万个人眼中,则有远不止一万种“应该如此”的人生,配角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表达太过晦涩,那么你可以看一看宗教流派的发展历程。
读同一本经书信同一个神持同一套戒律的信徒,也会因对经文的不同理解,对神意的不同解读,对戒律的不同解释,分化为不同的流派,甚至为那些细节上的分歧彼此攻伐,杀个血流成河。
你也可以看一看大法官们对同一份宪法文本在同一个案件中应如何适用的争论。
这些对“应该如何”的争论,发生在更严肃的场合,有更完备的记录。
但它们和你在生活中看到的,父与子之间的争论,夫与妻之间的互怀不满,心藏抱怨,有同样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需要合作的各方看起来归属着同一个故事,实际上却归属着不同版本。于是隐藏的差异呈现为表面的分歧。
从共识到分歧,隐藏的是故事版本的分化。从分歧回到共识,需要的则是故事版本的再次统一。
小到化解家庭内部的分歧,大到化解社会、国家的分歧,故事,都是需要被捕捉的关键。
作为信息生物的人类在精神空间中的虚拟身躯,正是由故事堆砌而成。因此人类社交网络实际上应被视为故事之网,而当故事被修改 ,人们也就随之改变。
是的,故事是可以被修改的。
当掌控话语权的宣传者占据几乎所有“信道”,在民众耳边把一个有利于他的故事重复一千遍,出于“自动联网”、“自动更新”的本能,许多人就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记忆修订为“正确的版本”。
“正确的记忆”。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曾一次又一次发生,在未来也会不断重复。
如果你掌握了故事的力量,如果你找到了修改故事的方法,如果你摸清了隐藏在人类天性中对故事的偏好,如果你知道人性的缺陷为何——你就能拨动人们的心灵之弦,改变人们的命运轨迹。
因为故事不仅是故事,还是剧本,是包含着对舞台、布景、道具、配角、主角和主线剧情的全部描述的剧本,是人间一切悲喜剧的源泉。
人类是信息生物,是以故事为身躯活在精神空间里的信息存在。但人类同时也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血肉之躯。
这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性,既赋予了人类远超只能活在现世无力进入精神空间能力的其他动物的能力,也让人们会因为忽略这种双重性陷入自己亲手打造的地狱。
对人类来说,故事常常是真的。
但故事并不一定是真的。
你能继承父辈的故事,但你无法复制父辈的人生。你能理解和你认知能力相近的人的故事,但如果你倾听的故事属于认知能力更高的人,即使你用心听了,你也会因“本地存储空间不足”,在下载时丢失掉你理解力极限之外的细节,只得到一个“简化版”。
当你试图按简化版去复制一份你向往的人生,如果那些丢失的细节才是关键部分,你的努力就会遭遇挫折。
而如果你得到的故事曾经过刻意的改写,如果这故事把获得成功的前提设置为向故事撰写者输送足够的利益,你为获得成功付出的一切努力,就都有可能变成向欺诈者缴纳的“智商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个被简化过的故事,它丢失的细节,是“若遇天灾人祸,可能颗粒无收”。
“进体制=捧上铁饭碗”是另一个被简化过的故事,它丢失的细节是无数真实存在却很少被人提及的职业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内斗内卷落败出局,失业,和埋头干活却被领导指派背锅,坐牢,以及在政权倒台后因给暴君当爪牙遭到新政权的清算。
我不必列举那些忠臣孝子烈女节妇的故事是怎样把古人引向无止境地自我牺牲。
我想我也不必列举中共的宣传曾让多少人“为保护集体的木头牺牲年轻的生命”,把孩子教成在危难降临时会停下逃生的脚步,“让领导先走”的人。
我只想指出那些更隐晦,也更常见的矛盾,例如夫妻父子之间对看似相同的故事的不同理解,例如至亲之间因故事版本差异而生的种种矛盾。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按照自己手中的剧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却无法在对方那里,在最重要的配角那里,看到应有的配合。
你以为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你扮演好了父亲的角色,你的儿子就会是个严格符合剧本要求的好儿子;你扮演好了妻子的角色,你丈夫就会是个严格符合剧本要求的好丈夫。
但人生不是这样的。
现实,充满细节和意外的现实,总是比故事更复杂。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演化压力令人类的硬件软件持续升级,现实人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能被简单的故事概括。
即使故事也在升级,共享一个故事的认知门槛不断提高,社会主流人群被迫增强脑容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
现实仍然比你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故事更复杂,你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创造的人生故事,仍然比你能通过理解能力从他人那里获知的,和以你的表达能力能分享出去的故事,更复杂。
而当这复杂的现实中庞杂的信息被你用“故事生物”的本能压缩成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被不同听众以不同的认知能力过滤、筛选,它就转化成了不同的版本。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万个人眼中,则有远不止一万种“应该如此”的人生,配角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表达太过晦涩,那么你可以看一看宗教流派的发展历程。
读同一本经书信同一个神持同一套戒律的信徒,也会因对经文的不同理解,对神意的不同解读,对戒律的不同解释,分化为不同的流派,甚至为那些细节上的分歧彼此攻伐,杀个血流成河。
你也可以看一看大法官们对同一份宪法文本在同一个案件中应如何适用的争论。
这些对“应该如何”的争论,发生在更严肃的场合,有更完备的记录。
但它们和你在生活中看到的,父与子之间的争论,夫与妻之间的互怀不满,心藏抱怨,有同样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需要合作的各方看起来归属着同一个故事,实际上却归属着不同版本。于是隐藏的差异呈现为表面的分歧。
从共识到分歧,隐藏的是故事版本的分化。从分歧回到共识,需要的则是故事版本的再次统一。
小到化解家庭内部的分歧,大到化解社会、国家的分歧,故事,都是需要被捕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