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Nostr?
王丹
npub1rr0…93qe
2024-03-18 06:31:57

王丹 on Nostr: ...

一轉眼,太陽花學運十週年了。沒有太多的話可以說了,發一篇當年我在台灣親歷學運的時候,發表在當時的「蘋果日報」上的一篇舊文,當作一種記憶吧。


這次學運中最讓我喫驚的一件事
王丹

你們知道這次臺灣的太陽花學運中,最讓我喫驚的一件事是什麼嗎?就是那些參加者中的新面孔。

我到現場觀察了幾次,最大的震撼是:我認識幾個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平時染頭髮,打耳洞,玩神魔,逛東區,去夜店喝酒跳舞,他們絕對不會買報紙,行政院長的名字要遲疑一下才能試探地回答:“是不是江...的?”總之,我完全不會把他們跟社會議題聯繫起來。在我看來,他們就是典型的新世代:比起政治來,他們更關心頭髮抓出什麼樣的型才能出門。

然而,在學運現場,我看到了他們。他們不是僅僅去看看,他們居然坐下來,不走了,連續好幾天;他們也不僅僅是行動,他們也思考,開始在FB上轉各種關於服貿的文章。而在330那一天,50萬人中有更多這樣的族羣。顯然,他們不是來湊熱鬧的,而是真心投入。

這太讓我喫驚了你知道嗎?在現場的是林飛帆和陳爲廷我完全不會奇怪───不是他們才奇怪呢。在現場的是臺大城鄉所和清大社會所的,我也不奇怪,以前在各種場合都見過一些面孔了───那本來就是他們的田野。可是現在,我突然看到,那些我最想不到會出現的面孔,居然也出現了,居然也成了抗爭者。現場很多人,都是社會運動的第一次參加者。彷彿一夜之間,似乎整整一個世代,突然就換了一張臉。

怎,麼,會,這,樣?!!

怎麼會這樣?我想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少數人的堅持,終於帶動了一個世代。正如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議會里的那些同學,他們不只是堅持了三個星期,其實,他們堅持了幾年了。從反媒體壟斷到大埔,從國光石化到洪仲丘案,臺灣有一批關心社會的學生,不管背後有沒有人,一直沒有放棄,沒有停止爭取社會正義。林飛帆和陳爲廷只是他們的代表。很多同學沒有參加他們的行動,但是看到了他們的行動,並且在心裏受到感染。這樣的感染,到了太陽花學運,終於開花結果。更多的人決定,這一次,也要站出來了。如果因爲人少就放棄,就不會有今天。

第二,是現實,使得他們只能擁抱政治。我們常常講,政治這件事,你即使躲開它,它還是會來找你。這些年,臺灣經濟不景氣,年輕人的生存環境惡化;中國因素的逐漸清晰,更加使得年輕一代對於未來的社會現實,產生擔憂和不滿。他們其實不是那麼熱衷政治,對於代議制,憲政,甚至公民這樣的概念,即使經過這一次的學運洗禮,也不一定那麼有興趣。但是他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感,這樣的焦慮,使得他們只能轉而面對政治,至少要把情緒宣泄出來。

原因還可以羅列很多,但是結論只有一個:經過這次太陽花學運,臺灣出現了一個新的世代。整整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從此不會再對現實和政治冷漠了;整整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已經具備了公民的素質,他們開始關心政治了。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具有進步性質的了。因爲進步,就是要建立在公民參與的基礎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學運,是一次極爲成功的啓蒙。而那些我剛纔提到的新面孔,就是在學運中被啓蒙的。而對於站在學生對立面的統治者來說,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可怕的了,因爲他們,等於站在了未來的對立面上了。

多年以後,我們回頭來看這次學運,它對臺灣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這個意義,會更加清晰。
Author Public Key
npub1rr0eajwdr7jwfad9rz3dwtdcu38yenxfke40ngrsdx32384fxnyqa293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