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 on Nostr: #### ...
#### 历史学无法解释的事实:德国人在纳粹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选择了前者
(摘自:米塞斯《全能政府》,可二译本)
“在一种独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局面下,日耳曼民族选择了战争而拒绝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个别的历史事件,它无法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德国人跨过了他们的‘卢比肯河’。”——米塞斯
本书试图厘清纳粹主义兴起的原因;试图展示现代工业主义和当今社会经济学说和政策条件如何发展成了这种场面:除了纳粹党纲领所给出的东西,绝大多数德国人民都看不到避免灾难和改善命运的其他手段。一方面,他们看到,在一个迅速走向经济闭关自守的时代,国内自然资源无法让其国民饱暖,国家的未来一片黑暗;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自己足够强大,可以通过征服足够的生存空间在避免这场灾难。
对纳粹主义崛起的这种解释,已经达到任何历史研究所能抵达的限度。它只能止步于限制我们研究历史事件的那个界点。它不得不诉诸于“个体性”和“不可重复的独特性”这两个概念。
因为纳粹主义并非我们所能想到的,解决当今德国问题的唯一方法。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存在另一种解决方案:自由贸易。当然,采用自由贸易原则,会要求人们放弃干预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不受阻碍的市场经济体系。但为什么要把这些事当做不可能的事情置之不理呢?为什么德国人意识不到干预主义没有用,社会主义行不通?
说所有其他国家也坚持国家控制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既不是充足的解释,也不是有效的借口。闭关自守趋势,让德国更快感受到威胁,影响也更恶劣。尽管后来涉及到其他大国,但闭关自守起初一段时间只是德国的问题。德国被迫去寻找解决办法。为什么德国选择了纳粹主义而非自由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战争而非和平?
如果四十到六十年前,德国实行无条件的自由贸易,那么英国、英国的殖民地、英属印度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也可能不会放弃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事业本可能得到巨大的推动。世界的事态本可能有所不同。贸易保护主义、货币特殊主义(monetary particularism)和对外国劳工与资本的歧视的进一步发展本来可能受到遏制。大浪本来能被阻截。其他国家仿效德国的先例也并非不可能发生。无论如何,德国的繁荣本可能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强闭关自守的趋势之威胁。
但是,德国人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选项。在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均支持无条件自由贸易的人,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而这些人被嘲笑为傻瓜,被鄙视为反动派,在威胁之下被迫缄口不言。在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已经是几乎全员一致支持旨在为即将到来的,争夺更大生存空间的,亦即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作准备的政策。
纳粹能击败所有德国国内的其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干预主义政党,是因为他们无惧于将他们的纲领推进到其逻辑推论的极点。人民相信他们是认真的。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外贸困境的激进解决方案;他们通过这种激进主义胜出了其他本质上拥护类似方案,但态度上温吞水、行事方式上犹豫不决和半途而废的政党。在其他问题上也一样。例如,在《凡尔赛条约》的领土条款上也是如此。所有德国政党,无一例外,都强烈地指责这些条款是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伤害,是造成德国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共产主义者没有特别提及这些条款,但是他们鄙视整个条约,他们说,包括这些条款在内,整个条约都是资本帝国主义最可耻的产物。和平主义者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只有纳粹足够真诚、足够逻辑一致地主张,除非战争获胜,否则重占失地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只有他们看上去为每个人都在指控的所谓邪恶,提供了一种诊治方案。
但我们不可能解释,为什么在所有这些关键年月里,德国人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取代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备选项: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自由贸易与和平,支持民族主义与战争,这些致命的决定是无法解释的。在一种独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局面下,日耳曼民族选择了战争而拒绝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个别的历史事件,它无法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德国人跨过了他们的“卢比肯河”。
我们可以说,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是民族主义时代的德国人,但这什么也没有解释。 如果北方默认了南方的分裂,美国内战就可以避免。如果北美殖民地居民不曾打算为其独立而冒险发动战争,美国革命就不会发生。1776 年和 1861 年的美国人的国民性格就是终极事实,就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性”案例。
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另一种选择时,他会选择 a 而不是 b。
当然,德国选择的道路,不仅伤害了其他一切人,也同样伤害了德国人。德国人将无法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为生存空间而发动的战争对他们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作了后来证明对他们自己和西方文明都有利的选择,而德国人却选择了通往灾难之路。
受德国侵略计划威胁的国家的行为,也可以同样说是这样的。当今世界态势不仅是由于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恶毒野心,而且同样也是由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未能采取适当手段阻止他们。如果这些受害国家以政治和军事的亲密合作取代彼此间的互相较量,德国可能被迫放弃它的计划。每个人都知道除了“集体防卫”之外,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阻止侵略者和防止战争。那些受威胁 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实施这个方案?为什么他们宁愿坚持经济民族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挫败了 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联合阵线的计划。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国家控制主义,从而废除贸易壁 垒?为什么他们像德国人一样,没有考虑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国家控制主义不仅使日耳曼民族主义者除了征战以外,看不到其他出路,也使一切及时阻止德国的尝试都没有成效。德国人忙于为战争来临的那一天重振军备时,不列颠人主要关心的是以禁止法国和其他所有国家向英国出口,来伤害这些国家的利益。每个国家都急于运用自己的主权建立政府对实业的控制。这种态度必然意味着孤立政策和经济民族主义。每个国家都在发动针对其他一切国家的持续的经济战争。当最终统计数字显示出口增加和进口萎缩时,每个人都喜形于色。当从荷兰的进口减少时,比利时人欢欣鼓舞;当成功地减少了去比利时的荷兰游客时,荷兰人兴高采烈。瑞士政府给来瑞士旅游的法国人补贴;法国政府给来法国旅游的瑞士游客补贴。波兰政府惩罚任何游访外国的公民。如果一个波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想要找维也纳医生问诊,或者想要把孩子送到瑞士学校,他必须向外汇管制机构申请特别许可证。
每个人都深信这是疯子的做派,除非它是自己的政府之所为。报纸每天都报道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些特别自相矛盾的措施,并进行严厉批评。但是没有哪个政党打算拆除本国的贸易高墙。每个人都支持所有其他国家搞自由贸易,同时支持本国搞过度保护主义。似乎没有人想到,自由贸易是从国内开始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赞成政府在自己国家内控制实业。
对于这种态度,历史无法提供任何比诉诸“个体性”或“独特性”的概念更好的解释。面对严重的问题,这些国家选择了通往灾难之路。
译注:
纳粹的逻辑推论是:进口是有害的(除非是必需的原料和食物),出口是有利的;每个国家都希望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所以会拼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德国自然资源贫乏,如果出口锐减,那么就无力支付必需的原料和食物,这又会进一步削弱生产和出口,德国必将陷入贫困和饥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外侵略, 获得更多肥沃的土地和原料——也就是生存空间。整个逻辑推论是没有问题的,除非直接驳倒其前提。但是当时德国的其他党派也认可这一前提,却出于道德原因、意识形态原因和其他动机,既认同其前提,不敢公然地、直接地、彻底地提出对外侵略的计划,所以就在与纳粹争夺民众支持的观念斗争中失败了。
注:
可二先生的译本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尚未出版,如需电子版可添加公众号“可二碎碎念”向他索取。可二的译本添加了海量的译者注释;对米塞斯知识广度和深度稍有了解的读者应该很清楚,这样数量庞大的注解意味着什么。
(摘自:米塞斯《全能政府》,可二译本)
“在一种独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局面下,日耳曼民族选择了战争而拒绝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个别的历史事件,它无法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德国人跨过了他们的‘卢比肯河’。”——米塞斯
本书试图厘清纳粹主义兴起的原因;试图展示现代工业主义和当今社会经济学说和政策条件如何发展成了这种场面:除了纳粹党纲领所给出的东西,绝大多数德国人民都看不到避免灾难和改善命运的其他手段。一方面,他们看到,在一个迅速走向经济闭关自守的时代,国内自然资源无法让其国民饱暖,国家的未来一片黑暗;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自己足够强大,可以通过征服足够的生存空间在避免这场灾难。
对纳粹主义崛起的这种解释,已经达到任何历史研究所能抵达的限度。它只能止步于限制我们研究历史事件的那个界点。它不得不诉诸于“个体性”和“不可重复的独特性”这两个概念。
因为纳粹主义并非我们所能想到的,解决当今德国问题的唯一方法。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存在另一种解决方案:自由贸易。当然,采用自由贸易原则,会要求人们放弃干预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不受阻碍的市场经济体系。但为什么要把这些事当做不可能的事情置之不理呢?为什么德国人意识不到干预主义没有用,社会主义行不通?
说所有其他国家也坚持国家控制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既不是充足的解释,也不是有效的借口。闭关自守趋势,让德国更快感受到威胁,影响也更恶劣。尽管后来涉及到其他大国,但闭关自守起初一段时间只是德国的问题。德国被迫去寻找解决办法。为什么德国选择了纳粹主义而非自由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战争而非和平?
如果四十到六十年前,德国实行无条件的自由贸易,那么英国、英国的殖民地、英属印度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也可能不会放弃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事业本可能得到巨大的推动。世界的事态本可能有所不同。贸易保护主义、货币特殊主义(monetary particularism)和对外国劳工与资本的歧视的进一步发展本来可能受到遏制。大浪本来能被阻截。其他国家仿效德国的先例也并非不可能发生。无论如何,德国的繁荣本可能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强闭关自守的趋势之威胁。
但是,德国人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选项。在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均支持无条件自由贸易的人,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而这些人被嘲笑为傻瓜,被鄙视为反动派,在威胁之下被迫缄口不言。在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已经是几乎全员一致支持旨在为即将到来的,争夺更大生存空间的,亦即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作准备的政策。
纳粹能击败所有德国国内的其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干预主义政党,是因为他们无惧于将他们的纲领推进到其逻辑推论的极点。人民相信他们是认真的。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外贸困境的激进解决方案;他们通过这种激进主义胜出了其他本质上拥护类似方案,但态度上温吞水、行事方式上犹豫不决和半途而废的政党。在其他问题上也一样。例如,在《凡尔赛条约》的领土条款上也是如此。所有德国政党,无一例外,都强烈地指责这些条款是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伤害,是造成德国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共产主义者没有特别提及这些条款,但是他们鄙视整个条约,他们说,包括这些条款在内,整个条约都是资本帝国主义最可耻的产物。和平主义者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只有纳粹足够真诚、足够逻辑一致地主张,除非战争获胜,否则重占失地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只有他们看上去为每个人都在指控的所谓邪恶,提供了一种诊治方案。
但我们不可能解释,为什么在所有这些关键年月里,德国人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取代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备选项: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自由贸易与和平,支持民族主义与战争,这些致命的决定是无法解释的。在一种独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局面下,日耳曼民族选择了战争而拒绝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个别的历史事件,它无法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德国人跨过了他们的“卢比肯河”。
我们可以说,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是民族主义时代的德国人,但这什么也没有解释。 如果北方默认了南方的分裂,美国内战就可以避免。如果北美殖民地居民不曾打算为其独立而冒险发动战争,美国革命就不会发生。1776 年和 1861 年的美国人的国民性格就是终极事实,就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性”案例。
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另一种选择时,他会选择 a 而不是 b。
当然,德国选择的道路,不仅伤害了其他一切人,也同样伤害了德国人。德国人将无法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为生存空间而发动的战争对他们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作了后来证明对他们自己和西方文明都有利的选择,而德国人却选择了通往灾难之路。
受德国侵略计划威胁的国家的行为,也可以同样说是这样的。当今世界态势不仅是由于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恶毒野心,而且同样也是由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未能采取适当手段阻止他们。如果这些受害国家以政治和军事的亲密合作取代彼此间的互相较量,德国可能被迫放弃它的计划。每个人都知道除了“集体防卫”之外,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阻止侵略者和防止战争。那些受威胁 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实施这个方案?为什么他们宁愿坚持经济民族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挫败了 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联合阵线的计划。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国家控制主义,从而废除贸易壁 垒?为什么他们像德国人一样,没有考虑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国家控制主义不仅使日耳曼民族主义者除了征战以外,看不到其他出路,也使一切及时阻止德国的尝试都没有成效。德国人忙于为战争来临的那一天重振军备时,不列颠人主要关心的是以禁止法国和其他所有国家向英国出口,来伤害这些国家的利益。每个国家都急于运用自己的主权建立政府对实业的控制。这种态度必然意味着孤立政策和经济民族主义。每个国家都在发动针对其他一切国家的持续的经济战争。当最终统计数字显示出口增加和进口萎缩时,每个人都喜形于色。当从荷兰的进口减少时,比利时人欢欣鼓舞;当成功地减少了去比利时的荷兰游客时,荷兰人兴高采烈。瑞士政府给来瑞士旅游的法国人补贴;法国政府给来法国旅游的瑞士游客补贴。波兰政府惩罚任何游访外国的公民。如果一个波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想要找维也纳医生问诊,或者想要把孩子送到瑞士学校,他必须向外汇管制机构申请特别许可证。
每个人都深信这是疯子的做派,除非它是自己的政府之所为。报纸每天都报道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些特别自相矛盾的措施,并进行严厉批评。但是没有哪个政党打算拆除本国的贸易高墙。每个人都支持所有其他国家搞自由贸易,同时支持本国搞过度保护主义。似乎没有人想到,自由贸易是从国内开始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赞成政府在自己国家内控制实业。
对于这种态度,历史无法提供任何比诉诸“个体性”或“独特性”的概念更好的解释。面对严重的问题,这些国家选择了通往灾难之路。
译注:
纳粹的逻辑推论是:进口是有害的(除非是必需的原料和食物),出口是有利的;每个国家都希望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所以会拼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德国自然资源贫乏,如果出口锐减,那么就无力支付必需的原料和食物,这又会进一步削弱生产和出口,德国必将陷入贫困和饥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外侵略, 获得更多肥沃的土地和原料——也就是生存空间。整个逻辑推论是没有问题的,除非直接驳倒其前提。但是当时德国的其他党派也认可这一前提,却出于道德原因、意识形态原因和其他动机,既认同其前提,不敢公然地、直接地、彻底地提出对外侵略的计划,所以就在与纳粹争夺民众支持的观念斗争中失败了。
注:
可二先生的译本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尚未出版,如需电子版可添加公众号“可二碎碎念”向他索取。可二的译本添加了海量的译者注释;对米塞斯知识广度和深度稍有了解的读者应该很清楚,这样数量庞大的注解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