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Nostr?
ZGfinance / 知更财经
npub1jau…wnet
2023-03-15 13:07:55

ZGfinance on Nostr: 所有的经济研究要落实到以下三个逻辑思维点上: ...

所有的经济研究要落实到以下三个逻辑思维点上:

1、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供给人们消费;

2、经济的主要核心是创造居民财富;

3、经济永远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掠夺需求是天赋秉性、危机爆发是逃不开的宿命。

一、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供给人们消费——住房、基建

这句话说起来是一句废话,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的目标都是人们消费,但是「废话不废」,通过这句话我们能推导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人一生最大的消费就是住房需求和环境改造( 医药这个事情就别讨论了,涉及人命 );那么如果想要短期刺激经济,就只有两个办法:住房和政府消费。经济衰退期政府一定要刺激需求,因为政府惧怕的是债务链条在衰退中爆掉。



第一、刺激居民房屋消费

居民加杠杆,所以地产也能称为「周期之母」。

我们能看到任何的国家在遭遇债务危机的时候,一般都会刺激房地产需求,这是各个层面博弈的最终结果,不以居民意志为转移,包含了宿命论的说法,对于这个政策,我不抱有批评的态度,因为这是「经济的宿命」,政府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地产政策的言论,各种抨击很多并不是从真实的经济层面出发,个人感觉偏向认为这些批评并不是特别合适,例如「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句话只是站在居民的角度来阐述地产价格应该跌,但是从经济的各种约束条件看,地产价格暴涨是一系列经济运行的结果,政府只是在运行规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策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美国政府在 2000 年经济后继乏力的时候用的是「零首付」、居民加杠杆刺激了房地产泡沫,最后演化为次贷危机。从宿命论的角度,这个情况是一定会发生,因为「货币流派」的最终结果一定是释放流动性催生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只有两项——股市、楼市,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一定会发生,那么无非是什么时间点、开启哪类资产价格泡沫而已。

美国政策在 2000 年纳斯达克资产价格破裂之后,只有采取刺激居民消费这一条路,那么最终一定会走刺激房地产——居民加杠杆,最后形成地产泡沫。

从 2004 年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和快速城镇化初期,从那个时间点房子开启了 14 年的大牛市,这 14 年我不知道媒体、专家为什么在这十年间都是用日本房价崩溃来作为对房子暴涨的类比,因为这些误导了许多人,也让专家变得「廉价、不值钱」。应该说从 2004 年之后,中国进入的就是房地产为支柱的国家( 这个论断周天王在 2005 年提出 )。

2003 年景普秋提出「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根据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从中后期开始,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2005 年周金涛提出来城镇化是未来的主线,「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加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诸多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未来产业多样化过程中主导产业将会沿着城市化的线索展开,这一点国际经验早有证明。」

相比较媒体上的各个专家,周天王这个专家只是少被人群所认知。房地产周期是过去 15 年中国经济的主导,不以媒体和政府意志为转移,是中国居民最大的消费带动,而不是「地产绑架中国」这种似是而非的媒体言论。

工业化进程的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进程是要经历 60 年,罗斯托定义了工业化进程的分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中国在 2000 年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并于 2010 年左右完成工业起飞阶段,走向工业化成熟阶段 )

在起飞阶段是制造业投资的黄金期,这个阶段是任何一个国家有且仅有一次的 10 年到 20 年的时间。根据历史规律,这个时期往往是城镇化人口在 25% 到 50% 的一段,也是城镇化率最快的一段。

工业化起飞阶段,也是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主导力量时期,也是制造业投资快速扩张期,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房地产的各种问题本质是我们工业化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根,「地产绑架中国」是本末倒置的一种阐述。

第二、政府消费

我个人理解政府消费( 凯恩斯主义 )最终也是居民消费,但是消费的是环境和城镇化带来的便利。城镇化带动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人们享受了城镇化的种种便利,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设施( 为农田服务,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已经能抵御较大级别的干旱和洪涝 )、城市改造等等。

凯恩斯主义是有失效的时候。

凯恩斯数量化逻辑是在于投资乘数——花出去的钱在拉动投资建设和未来产生收益上是可以赚回来的,如果这个乘数小于 1,就是在数量化关系失效的时候。( 许小年许老师曾经重点研究过 )。

我略微讲一下我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任何经济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期,在不同周期里适用不同的理论。凯恩斯理论在 30 年代被提出来,一直沿用到了 70 年代,在 70 年代初,美国发现凯恩斯主义失效,伯克利学院的货币学院派上台,他们主张的是通过货币来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所以才有了美国延续用了 30 余年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也在于提到的这个投资乘数效果锐减。

我偏向认为凯恩斯主义失效的背后是来自「基建投资,并不能带来效率提升」。拥挤的高速公路,修建新的高速公路可以提升运输效率,这个就不是失效。「三通一达」平整后的工业园区和开发新区,能有更多企业入住和居民入住,那么这些基建就不失效。失效的投资是类似「鄂尔多斯的鬼城」,这是无效的基建投资。

美国在 30、40 年代就完成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率( 1932 年到 1943 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占比维持在 25% 左右。1950 年城镇化率 64.2% ),40 年代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举世无双,那种制造能力是 1 个星期下水一艘战列舰,9 天下水一艘航母的节奏。进入 60 年代基建已经无从下手( 1950 年到 1968 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占比维持在 13% 左右。1950 年城镇化率 64.2% ),所以才有了 70 年代战争军费投入带动经济的做法。凯恩斯主义失效。

➤ 小结

居民加杠杆和政府消费( 货币流派通过央行增加国债,最终也是落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 )两种形式就是两个债务周期,居民的债务周期伴随着库兹涅茨周期( 20 年到 25 年 ),国家的债务周期伴随着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 100 年到 120 年 )。

居民资产负债表周期,可以通过债务核销、破产、债务转嫁国家、增加收入、通胀等方式解决,但是国家债务周期发展到极致就是战争格式化,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国家债务周期的集中爆发。而美国十分幸运的以欧洲毁灭代价抹平了自己的国家负债表( 1945 年后战争重建又赚了一大笔 )。十分不幸的是,美国、欧洲目前又进入国家负债表周期的顶部区域,这个将如何解决,我就没有那个智慧了。

二、经济的核心是创造居民财富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在创造居民财富,增加居民的收入,只有居民收入增加才能进一步消费、刺激各种经济活动。

大部分的宏观数据是在阐述企业收入。真正居民收入指标衡量并不是很多,因为企业总收入到企业利润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再从企业利润到居民收入又是个复杂的传导过程。这个在数据统计上并没有完善、可靠、长期的数据支撑。所以我们所有的宏观经济在分析的过程中,省略了这个传导过程近乎相似的认为居民收入等同于企业收入( GDP 的变化 )。

居民财富快速的上升才能带来社会资金的快速积累,才能投资、城镇化、形成社会资本,才能消费、才能买房子、才能买股票。居民财富创造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我偏向认为经济研究的两大方向就是债务和居民收入,大部分的宏观经济指标都是为这两个核心点做服务的。

各国政府的许多政策都是围绕居民财富为核心展开。居民收入下降,往往会推出经济刺激计划( 加大财政、基建、释放货币 );经济过热要预防举债过度,就要收一收;所以我们会再不断看到各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时候推出的各种刺激政策。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策。

政治也会围绕居民财富展开,居民收入中长期下降时候往往左翼政治会抬头,如果到了居民财富达到温饱线以下,民粹主义会萌生甚至会引发战争来毁灭有形物质;居民收入中长期增加,右翼政治会当道,甚至会把人文关怀发挥到变态的地步( 挪威、丹麦的五星级监狱 )。

什么是赌国运??赌国运就是赌居民财富还能增加,能有更多资金消费各种产品。房地产、品牌消费( 高端白酒 )、制造业都是在赌国运,虚拟资产价格( 股市 )更是赌国运。

我们在下一部分将讲到居民贫富差距和国家生命周期,我在这里做一个综合的总结,我偏向认为居民贫富差距和国家生命周期是直接关联,用贫富差距的数量化值来衡量国家生命周期,美国上一次如同目前这么大贫富差距的时候还是在 1929 年,之后我们都知道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贫富差距是有,但是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我们还能在国家层面继续增加国家负债,国运的一个角度也是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 第二部分会阐述 )

三、需求不足是经济交换的天然产物——掠夺需求是天赋秉性、危机爆发是逃不开的宿命

物价=企业家利得+工人工资,这个等式很有意思。

一个封闭经济体,从最开始的原材料( 来自地球是免费的 ),每一层都要增加人工和利润留存,到最终用户( 居民 )的价格汇总可以粗略就等于资本家利得+工资。例如利息、金融成本、厂房折旧等属于生产性复杂演化版本,最初的原始模型就是:物价=企业家利得+工人工资。

任何一个封闭国家经济体,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报酬,用获得的工资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经济交换的过程天然就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总需求不足和收入不均。

➤ 第一、总需求不足

因为储蓄的原因,工人的工资永远不能满足购买自己生产的商品,生产过剩是必然。生产过剩的结果就是通缩、企业亏损倒闭,这个时候的政府政策应该做的是加大需求释放,那就要通过国家、企业、个人增加负债来满足需求不足。这个深入演化就是企业负债周期,企业负债周期伴随着金融周期、产能周期而生( 库兹涅茨周期:建筑周期、房地产周期,我觉得也类似企业负债周期;在 1 个库兹涅茨周期嵌套着 2 个朱格拉周期( 产能 ),1 个朱格拉周期嵌套着 3 个基钦周期( 库存 ))。国家通过财政、货币两种形式增加杠杆,深入演化就是上百年记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

收入达不到满足债务情况下,危机就会发生( 债务危机 ),由于工业生产天生的缺陷,危机是无法避免的,不可能通过政策熨平,只会不断爆发,熨平一次危机后面会有更大的危机。增加收入和核销债务是唯一的出路。( 通胀也是缓解债务链条的一个方式,只是操作不好会陷入更大的债务危机中,我就不单独阐述通胀对债务危机的反应链条了 )。

所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要么想方设法去增加国家的出口,掠夺其他人的财富,要么就是通过坏账核销、破产这种暴力阵痛。

掠夺需求就是工业经济生产体的天赋秉性,危机爆发是工业生产的最终宿命。

伟大的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灭亡,他也认为危机是必然,最终得出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灭亡。在1867年出版后的资本论后的 50 年,世界终于以世界大战来终结了上一次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在当时看来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但是实质是一个大的周期新的开端( 国家资产、人口周期 )。

农业社会是很少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土地耕种,总需求就是满足农业社会人口的温饱,人口出生达到当时土地承载极限社会发生危机——改朝换代。所以我们纵观朝代历史更迭,在朝代初期都会有盛世( 人少地多 ),朝代末期就会是危机( 人多地少 ),资源不足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矛盾,一旦到了吃不饱饭的时候就要闹革命( 18 亿亩耕地红线由来,要满足人口吃饱饭 )。

➤ 第二、收入不均、财富差距扩大

企业家和雇员之间,在收入的差距上会越来越大,财富差距是一个天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优秀的企业家在不断做大自己企业的同时也就占据了更多的资源资金,「二八定律」是在工业经济体的最开端就确立的,无法改变。

工业社会经济行为会催生出垄断,具有规模效应的行业一定会出现垄断,直至达到规模效应的天花板。所以我们看到过去百年历史,极大企业规模出现的是「bigger、bigger and bigger」,卡耐基钢铁公司以 1200 万吨粗钢产量成为了当时美国的钢铁帝国,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量是当时组织的天花板,但是现在仅仅是一个大规模钢厂的产量( 效率的提升提高了规模效应的天花板 )。

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中低层居民权益受损,政治层面就会出现左倾化,一旦这部分人低于温饱线,那么政治危机革命就会出现。所以贪腐、分配不公的事件会在危机、资源不足的时候大量爆发并能引起很大的民意,而在资源充沛时期都隐藏在欣欣向荣的景色里。堵车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道路宽阔可以类比经济高速发展期,大家都可以加足油门猛劲前行,走应急车道的人也无可厚非;一旦经济增速下行居民收入下行——轻度塞车,那么加塞、应急车道会引起愤慨;如果经济危机——严重塞车,应急车道、加塞就会成为大家的公敌。所以政府用看得见的手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使得大部分群体能在温饱线之上,具有抗风险能力,这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对收入、消费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可以演化归结到社会福利经济学的范畴。

四、模型阐述:

由于上面的整体阐述逻辑推演量较大,我们做个假设的农场模型来阐述以上经济过程。

➤ 模型 1:封闭经济体需求不足

有一个封闭的奶牛场,1 个农场主、100 个工人,养了 100 头奶牛,年产 100 斤奶,每斤奶售价 110 元,总收入是 11000 元,其中农场主 1000 元,工人每人 100 元。

工人每个人每年留存 10 元作为储蓄,农场主留存 800 元作为储蓄,那么整体购买力只有 9200 元,总供给是 11000 元。那么总需求一定是小于总供给。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1



➤ 模型 2:农场主发行货币,给挤奶工放贷款——债务危机

在案例 1 中,为了增加需求,农场主具有了铸币权( 国家银行 ),给挤奶工放贷款,我们分成三种形式来看,就能看出经济过热、经济温和、经济通缩三种情况的由来。

农场主给挤奶工发放 2000 元、1800 元、1600 元三种消费贷款形式。贷款的用途是增加需求,购买商品。

贷款放多了,购买力旺盛就是经济过热,表征为物价上涨;贷款放少了,经济还是通缩物价下跌。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出现:1、贷款量发放多少?2、时间推移,债务危机爆发。

1、什么样的量是放多了?什么时候是放少了?谁也不知道,连世界上最聪明的各个央行也都不知道,只能试着来,放多了,收一收;放少了再加点,通俗的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2、通过贷款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一世。贷款累计时间越久,面临的问题越多,在我们这个模型里面,十年后,居民就是资不抵债,单体个人储蓄是 100 元,负债是 200 元,每年收入只有 100 元,严重的资不抵债,如果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收入只够还利息的情况,甚至是不够还利息的庞氏骗局。

这时候就要债务清算——债务危机爆发。

我们可以把这个案例中的挤奶工类比社会企业的公司,把农场主类比成银行( 也可以类比国家 )。这样危机的链条和构成原理也就清晰了,企业负债周期( 金融周期 )是必然会发生的,一定会发生,这个伴随着库兹涅茨周期而生( 建筑周期、房地产周期 ),25 年的长周期。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2



➤ 模型 3:缓解债务压力——掠夺别人的需求、核销债务

上面案例中,如果出现了债务危机,对于 A 农场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收入和核销债务( 债务出清 )。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3

掠夺别人的需求!

在我们假设情境 1 和 2 中,情景 1 产生了贸易盈余( 贸易顺差 )1100 元,就会缓解了国内的需求不足问题,但是并不能完全缓解。如果大量出口,达到情景2的情况,贸易盈余( 贸易顺差 )达到 2200 元,那不仅仅能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也能解决了债务问题,收入增加不需要借债满足消费需求,还能归还债务,那么债务危机也得到缓解。但是这种方式实际是把危机抛给别的国家,有些「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味道,在掠夺别人需求的时候,B农场的需求和供给更加的不匹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B农场举债前行。

不要简单小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全球目前经济现状的模型,也就维持了 50 年的全球「共生模式」。

全球唯一一个消费型国家就是美国,中国是利用美国的消费( 对美国净出口 )完成了城镇化积累,但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又不是凭空而来,是美元的信用额度,利用释放美元增加居民财富的方式——调节居民资产负债表( 金融资产占比高 )。

全球工业生产国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在使用美元这张信用卡,美元举债维持全球需求不足。

所以我们能看到美国贸易盈余从 70 年之后开始快速的下降到负数,并且幅度愈发的大,国债也随着积累。虽然各个国家都拿着一把的美国国债,但是真的不要对美国抱有什么的敌意,因为每个出口型国家都享受了美国消费带来的实惠,都是在美国每年 7000 亿美金贸易逆差的情况下掠夺了美国的需求,所以必然就会持有美国国债,中国受益最多,自然而然就是最大的美债持有国。

如果进一步演化,《资本论》中阐述「世界无产阶级是朋友」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是敌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美国消费群众才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客户。但是全球仅仅一个美国,仅仅一个美国消费、金融立国的国度,只能有一个,目前不会出现第二个消费国度( 关于美国金融立国我们在后面继续阐述 )。

掠夺别人需求还有一种更简单粗暴的做法,发动战争直接掠夺他国的财富,这个模式在18世纪到19世纪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鸦片战争、开荒美洲大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个模型的演绎,鸦片战争是大英帝国为了掠夺大清帝国的需求而发动( 改变贸易逆差 ),鸦片是当时唯一能快速改变贸易逆差的商品。 ),在目前的世界很难再通过战争掠夺他国资源,汇率战成为新的战场( 贸易战争 )。

核销债务( 债务出清 ):

这个在中国已经出现过一次的债务核销周期,从 1994 年通胀见高点那个时期,应该是金融周期下行阶段( 对应的是我们 2010 年 ),到了 1999 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接受四大行的呆账坏账,直到 2002 年普遍救助农信社为债务出清结束的标志性事件。那一轮修复了企业资产负债表,开启了直到如今的一个宏观盛世,当然中间还必须说加入了 WTO,我们的制造业抢了「亚洲四小龙」的市场,掠夺了美国的需求。

在这个模型,掠夺外部资源的核心是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源成本优势、组织架构比较优势等等优势。我们继续推导,能得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例如为什么东北振兴不起来?

东北没有任何区域竞争优势,工业生产不具有成本优势,不具备资源成本优势( 北欧挪威能保持高福利,是因为他们人口少资源多,光卖原油就足够他们生活 ),无法形成对外掠夺需求的区域效应,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衰败。

不要拿东北人的什么劣根性、政治透明度、政府信誉这些事情展开攻击,这些攻击类似于「你让一个老农民讲究卫生、优雅的吃牛排、然后擦擦嘴」一样的苍白,这种指责是没有指责在问题的根本上。90 年代出来的河南商人骗人时代,「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那是什么原因?深层次的背景就是上亿人口的大省长期无法解决自己的人口温饱,为了活命和更好的生活,三年自然灾害的惨痛记忆是别的省份无法体会和熟知的。

东北的衰败同样是一个必然,有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叫「地理环境决定历史」,为什么民主社会发源于希腊?是因为希腊是海洋文明,一艘船出去打鱼少一个人都回不来,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农耕文明就不在乎人,所以农耕文明往往都是帝王制。东北的衰败来自其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只有当东北人口达到和当地农作物经济、旅游产业、出口相匹配的时候,东北才能振兴,否则说句yy的话,只有 「收回江东六十四屯、占领西伯利亚油井」才能好转。

( 可控通胀是延缓债务危机的一种方式,我们并不加以讨论说明这个情况。反正一句话,「贷款 30 年,现在一个月还款 5000 元是点压力,20 年后还是 5000 元就不是压力」。)

➤ 模型 4:城镇化率的首要条件,能获得外部的需求

在国家生命周期中城镇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城镇化率并不是说提升就能提升的,一定要有外因,外因就是掠夺的需求多少。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4



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1、掠夺外部需求创造居民财富;

2、政府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企业能形成资本积累。

掠夺外部需求,增加居民财富是城镇化的核心,如果能持续的城镇化,进入国家生命周期的快速成长期,一定是要让大部分的民众进入到工业化体系,通过工业化体系创造居民财富。

居民财富增加可以买房子( 房地产投资 )、增加资本形成( 制造业投资 )。而政府在这里是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让居民居住的环境更好,扩张城市边缘,创造制造业更好的流通环境和工业区的面积扩大。这个角度下,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大的需要改变的论述是有问题,这个属于享受着国家快速成长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能看到国家生命周期中快速成长期的阶段高固定资产投资是必然,因为要做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工业制造业的资本形成、居民的住房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包含: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 )。

印度为什么始终没有对中国形成足够的战略挑战?因为印度没有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高效的形成一个基建投资体系( 在后面文章中我还会着重提到这个问题 )。

➤ 模型 5: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提升整体社会的福利

在这个模型中,生产效率的提升会增加人均享受物资的水平,所以在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时代,就是全球经济大好的时代,因为人均收入提高、物价便宜,人民幸福感很高。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5

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都在做一个事情,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债务危机等都可以通过效率的提升抹平。

大的效率提升周期就是康波周期:1764 开始的蒸汽机革命带来纺织效率的快速提升;1836 年的铁路革命带来了流通效率的快速提升;1880 年开启了电气化革命是整体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1937 年开启的汽车革命又是提升了整体的流通运营效率;1982 年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生产效率、流通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全球统一化得以更深入的实现。

康波周期的繁荣顶点均是由这些技术革命带来。所以熊彼得 29 岁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阐述 「创造性毁灭」,是和康波周期相对应的。

( 另外小八卦下,熊彼得这位大神十分瞧不起另外一个和他同岁的大神,那个大神叫凯恩斯。熊彼得觉得凯恩斯低估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稳定性,他的错误在于把经济衰退归咎于储蓄水平太高,而熊彼得看来正是因为储蓄,企业家才能够进行创新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而言,凯恩斯的错误之处在于他对待经济学的态度,熊彼得相信,一个科学的经济学家应该坚持制作经济分析,而远离政治人物利益攸关的政策问题。在《通论》中,凯恩斯不仅给了政策建议,而且熊彼得看来,凯恩斯似乎是首先对这些政策有了判断,然后再发展出一套理论为之辩护。 )

➤ 模型 6:长期滞胀模型

这一个的阐述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论证数据严谨性的,仅仅能当做我自己理解臆断的一个想法,不能称为什么规律。

如果适龄购房人口和生产效率组合能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生产效率提升,适龄购房人口不变( 需求不变 ),带来的是储蓄增加,物价下降,经济最为美好。这个情形比较好解释,上一个模型已经解释了效率提升的伟大时刻。

生产效率不变,适龄购房人口增加( 需求增加 ),带来的是储蓄减少,物价上升——滞胀。

生产效率不变,代表的是总供给不变,但是当适龄购房人口快速增加( 25 岁至 45 岁 )需求的快速扩张( 人生最大的需求是住房 )。效率不变,需求增加的过程( 通过债务满足需求 ),那么全社会居民的储蓄会下降,物价会抬升( 需求增加大于供给增加 ),这个阶段就是滞胀,而且是中长期的滞胀。

双击查看原图

△ 农场经济模型 6

在我们之前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到人口在整体经济中体现的作用,这个扩展又可以成为新的一门学科,人口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W·布赖恩·雷德韦(W.BrianReddaway)在 1939 年提出了人口经济学的命题,发表了《减少人口经济学》 )

这个学科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只能略微理解下所谓的经济体滞胀的由来。每一轮小的经济周期都会有滞胀阶段,但是十分幸运的是每一次的滞胀时间点都很短( 3、4 个季度 )。

但是在长周期的经济周期中是有一个长期滞胀时间。在过去的 40 年时间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中长期滞胀,上一次中长期的滞胀是在 1970 年到 1980 年,我们提出这个模型是以这个阶段为蓝本衡量的。

从 1970 年进入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在这个阶段战后的婴儿潮进入到 25 岁购置房屋,需求的快速扩张和供给的偏平化带来的一个长达 10 年的滞胀( 1937 年开端的康波周期是以半自动化和汽车为主要引领 )。周天王( 神 )的康波宿命论一直阐述「从 2018 年到 2019 年开端的萧条期必然会有滞胀」,萧条期的滞胀我猜测和人口也是有关联,因为每一轮的康波周期向上的 30 年中都会出现婴儿潮,而进入萧条期,正是这些婴儿潮进入购房年龄。

如果对比中国,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从 2005 年,我们 1980 年之后的婴儿潮进入了住房需求的高峰期( 进入 25 岁 ),2020 年 80 后开始进入了二次购房的高峰期。

下图是美国过去 100 年 0—4 岁人口和 25—45 岁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有意思的情况:

①在 1970 年,战后婴儿潮进入 25 岁首次购房的高需求年份( 欧洲也是同样 );

②2010 年开始,美国 25 岁至 45 岁这个年龄层人口数量开始向上,结合 1980 年之后出现的婴儿潮,我们可以确信,美国已经进入房地产周期向上周期( 库兹涅次周期 )。

从这个模型外推预演未来,美国从 2018 年开始的十年,发生滞胀的可能性和概率是极其的高,未来十年正是美国生产率稳定,购房增速提升的一段时间,那么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即将结束 30 年的大牛市,进入 10 年以上级别的大熊市。( 有一本书叫利率史,在这本书有一幅图是美国从 1900 年到 1990 年的国债收益率,上一次的低点还是在二战时期,也是 1%~2% 的低点 )

Author Public Key
npub1jaug2c2k0s0n4htg5yr8j8f2jq246hg5qvvps0f0j7f7a90zu5asdk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