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瑞德里希4th on Nostr: 家庭,是族群竞择的最小单位。 ...
家庭,是族群竞择的最小单位。
文明则是族群竞择已知的最大单位。
族群竞择的要点是什么?
是传承。
不论一个族群曾经在地球上拥有多么煊赫的地位,只有传承下去,只有让自己的血脉传承下去,让自己的生存策略传承下去,这个族群才可以被称为竞择的胜者。
从族群竞择的视角看,一切都是为传承服务的。
不论有过多么辉煌的成就,若已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一个族群,一个文明,就只能以竞择败者的身份出现,只能赢得后人的惋惜而不是崇慕。
不论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一个文明,一个族群,若是不能建立起一套足以保障自身传承的成功策略,它曾经的兴盛就终会在时光中湮没。
时神是最终的考官,主持对文明的测试。
而答题者是谁?
是女人。
她们交出答案,那答案就是孩子。
以她们的精血凝成,以她们的心血浇灌,嫩芽一样生长,蓬蓬勃勃,遍布全地,传承着她们从上一代那里学到的生存策略的孩子们。
她们的孩子会长大成人,组成家庭,绵延家族血脉,传承文化——从组建家庭、生育教养下一代,到编织家族人脉关系网,形成族群凝聚力,促成族群合作社群合作的大小策略。
一个族群的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的策略库。这些策略在时光中累积,并接受时光的淘洗。
有很多人都认为,想修复家庭,就必须回归传统,回归保守。这观点至少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正确在于指出了当前流行的传承策略的不足。
但这观点显然不足以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因为传承的困境在于旧的传统策略已经失效,它需要的是修复,是因应新环境进行调整,而不是无视时代环境的变化进行考古式的原汁原味的复归。
在许多进步派人士认为“保守主义”抬头是出于民众的愚昧时,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如今盛行的保守主义风潮,包括对女权,对LGBTQ群体的负面看法,包括对恢复宗教传统的呼吁,对生育率的担忧,固然包含着许多情绪化的观点、非理性的表述,但实际上,从族群存续角度出发,这些思潮是社会对已经出现的传承危机的本能反应。
人们朦胧地意识到了问题。
可是还没有学会从文明演化、族群存续的高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无法达成共识,因为在模糊的认识下提出的方案,包含着太多私心杂念的方案,并不能直指问题的核心。
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说服力。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家庭,从传承的角度看,家庭是什么?是工具,是为实现传承而服务的,为传承而自下而上涌现,又为传承而获得自上而下维护的制度工具。
从组织的角度看,家庭又是什么?是最基本最坚固的民间自组织形式。家人之间,血脉相连,利益绑定。
然而,从家庭重心、权力格局、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衡量家庭的成功与失败,有效与无效的标准是什么?
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只有能将有限的资源有效运用于促成孩子成长,促成下一代在质和量上的提升的家庭,才是最终能实现传承目标的家庭。
美国当前的问题,是在科技进步、产业链升级、全球化令工作岗位向外转移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尤其是在经济上居于弱势,在对时代变化环境变化的适应上居于弱势的人们,已经不再有能力构建能成功实现传承目标的家庭。
有生育意愿的人,远比你们想象的多。但太多人虽然想生,却会在评估了自身已获得和有可能获得的资源后,对生儿育女望而却步。
又有太多人就象万斯的母亲一样,在没有理性评估风险时就生下了孩子,然后带着孩子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挣扎在社会的边缘,挣扎在自身的悲剧中,把伸手援救的亲人也卷入悲剧。
万斯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因为他的母亲绝不能算是个成功的传承者。她没能成为孩子合格的保护者,更不曾扮演好生存策略的传承者这个角色。大部分促成万斯成功的策略,都是从他的外祖父母、海军陆战队、大学老师、女友(后来的妻子)这些源头获得的。
但他的母亲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传承者?
因为在整个社会都忽视了传承困境,不曾调动足够资源向需要援助的人展开有效援救时,他的母亲只能在“乡下人”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在同样不知所措的阿公阿嬷的帮助和指责下,独自挣扎。
在她和与她处境相近的无数单亲妈妈,不分肤色不分种族的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们苦苦挣扎的同时,那些资源,那些本应投向传承重任的社会资源,被用到了哪里呢?
被用到了不爱孩子的人身上。
被用到了即使领到资源也不会将资源用在增强自身传承能力,增加自己成为“成功传承者”概率的那些人身上。
这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能吸粉无数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无法把问题看得这么清楚,但在感性层面,仅凭本能,他们也能感受到美国本土传承正遭遇的危机,感受到从1776年传承至今的美国精神正在无以为继,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正在被大量外来移民的传承冲淡。
以多元文化为名,以个体自由为名,社会资源正在被“投机者”们从竭力让自己成为美国精神传承者的那些人手中夺走。
文明则是族群竞择已知的最大单位。
族群竞择的要点是什么?
是传承。
不论一个族群曾经在地球上拥有多么煊赫的地位,只有传承下去,只有让自己的血脉传承下去,让自己的生存策略传承下去,这个族群才可以被称为竞择的胜者。
从族群竞择的视角看,一切都是为传承服务的。
不论有过多么辉煌的成就,若已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一个族群,一个文明,就只能以竞择败者的身份出现,只能赢得后人的惋惜而不是崇慕。
不论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一个文明,一个族群,若是不能建立起一套足以保障自身传承的成功策略,它曾经的兴盛就终会在时光中湮没。
时神是最终的考官,主持对文明的测试。
而答题者是谁?
是女人。
她们交出答案,那答案就是孩子。
以她们的精血凝成,以她们的心血浇灌,嫩芽一样生长,蓬蓬勃勃,遍布全地,传承着她们从上一代那里学到的生存策略的孩子们。
她们的孩子会长大成人,组成家庭,绵延家族血脉,传承文化——从组建家庭、生育教养下一代,到编织家族人脉关系网,形成族群凝聚力,促成族群合作社群合作的大小策略。
一个族群的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的策略库。这些策略在时光中累积,并接受时光的淘洗。
有很多人都认为,想修复家庭,就必须回归传统,回归保守。这观点至少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正确在于指出了当前流行的传承策略的不足。
但这观点显然不足以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因为传承的困境在于旧的传统策略已经失效,它需要的是修复,是因应新环境进行调整,而不是无视时代环境的变化进行考古式的原汁原味的复归。
在许多进步派人士认为“保守主义”抬头是出于民众的愚昧时,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如今盛行的保守主义风潮,包括对女权,对LGBTQ群体的负面看法,包括对恢复宗教传统的呼吁,对生育率的担忧,固然包含着许多情绪化的观点、非理性的表述,但实际上,从族群存续角度出发,这些思潮是社会对已经出现的传承危机的本能反应。
人们朦胧地意识到了问题。
可是还没有学会从文明演化、族群存续的高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无法达成共识,因为在模糊的认识下提出的方案,包含着太多私心杂念的方案,并不能直指问题的核心。
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说服力。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家庭,从传承的角度看,家庭是什么?是工具,是为实现传承而服务的,为传承而自下而上涌现,又为传承而获得自上而下维护的制度工具。
从组织的角度看,家庭又是什么?是最基本最坚固的民间自组织形式。家人之间,血脉相连,利益绑定。
然而,从家庭重心、权力格局、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衡量家庭的成功与失败,有效与无效的标准是什么?
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只有能将有限的资源有效运用于促成孩子成长,促成下一代在质和量上的提升的家庭,才是最终能实现传承目标的家庭。
美国当前的问题,是在科技进步、产业链升级、全球化令工作岗位向外转移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尤其是在经济上居于弱势,在对时代变化环境变化的适应上居于弱势的人们,已经不再有能力构建能成功实现传承目标的家庭。
有生育意愿的人,远比你们想象的多。但太多人虽然想生,却会在评估了自身已获得和有可能获得的资源后,对生儿育女望而却步。
又有太多人就象万斯的母亲一样,在没有理性评估风险时就生下了孩子,然后带着孩子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挣扎在社会的边缘,挣扎在自身的悲剧中,把伸手援救的亲人也卷入悲剧。
万斯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因为他的母亲绝不能算是个成功的传承者。她没能成为孩子合格的保护者,更不曾扮演好生存策略的传承者这个角色。大部分促成万斯成功的策略,都是从他的外祖父母、海军陆战队、大学老师、女友(后来的妻子)这些源头获得的。
但他的母亲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传承者?
因为在整个社会都忽视了传承困境,不曾调动足够资源向需要援助的人展开有效援救时,他的母亲只能在“乡下人”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在同样不知所措的阿公阿嬷的帮助和指责下,独自挣扎。
在她和与她处境相近的无数单亲妈妈,不分肤色不分种族的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们苦苦挣扎的同时,那些资源,那些本应投向传承重任的社会资源,被用到了哪里呢?
被用到了不爱孩子的人身上。
被用到了即使领到资源也不会将资源用在增强自身传承能力,增加自己成为“成功传承者”概率的那些人身上。
这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能吸粉无数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无法把问题看得这么清楚,但在感性层面,仅凭本能,他们也能感受到美国本土传承正遭遇的危机,感受到从1776年传承至今的美国精神正在无以为继,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正在被大量外来移民的传承冲淡。
以多元文化为名,以个体自由为名,社会资源正在被“投机者”们从竭力让自己成为美国精神传承者的那些人手中夺走。
quoting nevent1q…zztw昨天抽出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作者万斯,如今是川普的竞选搭档,未来可能成为美国副总统。
他的人生可以被视为一个“励志故事”,是一场穷小子、乡巴佬的“逆袭”,是一场由美国典型的底层白人家庭向中产和上层社会的突围。
但这结局不错的故事,是以他母亲的人生悲剧为起点的。
在我看来,他母亲的悲剧,一个一生挣扎在情感漩涡中,为摆脱精神痛苦不得不乞灵于滥用药物的女性,一个长期陷入精神内耗,无法让孩子过上安稳生活,无法让年迈父母安心养老的底层白人女性,“她”的困境,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为在“她”的困境中,美国作为一种新文明模式真正的问题浮现了。
“她”的困境,实际上是传承的困境。
从作者成年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找到了离开家庭困境的方法,即使身为一个“穷小子”,作者也并不缺少从外界获得足够帮助的机会,例如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机会之门对底层是敞开的,又例如入读名牌大学的机会同样不难获得。
但在成年之前困住作者的是什么?
是家庭。
是保护了他但也令他未能更早接触到后来在海军陆战队学到的生活常识,例如怎样平衡收支,怎样维护健康等绝不稀有的常识的家庭。
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现象是,家庭会用父母的饮食习惯塑造孩子的饮食习惯,也会用父母自己的常识匮乏,无意识地限制孩子的常识保有量。
更会用父母的社交习惯和社交网络,限制孩子的社交习惯和社交网络。
这本不应被视为家庭的弊端,因为“保存传统”原本是家庭的功能。在知识难以获得的年代,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自然形成了孩子与外部信息的隔离,让孩子能专注于学习父母的生存策略,在长大后成为从身到心都与父母更相似的“摹本”。
令孩子和父母高度相似以传承成功的生存策略,本是家庭的“功能”。但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孩子和父母的相似却极其容易成为问题。
因为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当孩子长大以后,他需要适应的已经是一个和父母生育他时大相径庭的环境。
孩子已经无法沿用父母的生存策略获得与父母一样的成功,但在他的“策略库”里,只有父母的旧策略。在全新的环境里要如何获得成功,需要孩子自行探索。
在作者的人生故事里,他成功了,他最终找到了离开家庭困境的办法。
破局之道其实不难寻到,对一个美国孩子来说,从军,在部队里学会家庭和家族没教过自己的东西,不难。即使你没有他的运气和天资,在学会海军陆战队传授的生活和社交常识后,在结交了能指导他注意面试细节的朋友后,想通过踏实工作过上一份安稳生活也并不难。
但他的母亲却没有。
作者的困境,是以他母亲的人生悲剧为起点的。而他母亲的人生悲剧,过早怀孕生育,过早放弃学业,过早把余生回到正轨的希望放在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而不是更现实的自力更生上,而从未找到化解精神困境的恰当方法,又是他深爱的阿公和阿嬷余生悲剧的源头所在。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儿,成长为了一个不幸的母亲,又为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带来了不幸。一个女人的不幸是可以牵连三代的。
但这不幸又是由谁造成的呢?
在我看来,这不幸是由传承的断裂造成的,是由文明的传承机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受损,而又未能及时修复造成的。
这不幸是由他的母亲,一个出生于刚刚开始被卷入时代剧变的“乡下人”家庭,借鉴自己父母的人生策略和情感策略无法应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又无处可以求助的“夹心人”处境造成的。
在还没有能力承担生育抚养责任的年龄,这个年轻姑娘就生下了孩子——象她的母亲一样——但在她需要养育孩子的时候,她身处的环境,孩子生父的家庭观责任感,那些她试图寄以希望的男性,一个个来了又走的男朋友,是和她的母亲也就是阿嬷的时代截然不同的。
所以,她,必须找到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应对这一切困难的策略。
她无法借用阿嬷的策略,那是旧时代的传承,已然失效。
她也无法通过大量阅读、上网发贴来获得明智的指引,因为在她面对问题的时代,这些工具离她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最大的问题是,她压根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在新的时代环境里独自探索全套传承策略”本身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对少女单亲妈妈来说是多么不合情理的要求。
她显然以为找到合适的男人就能解决问题,并在找不到合适的男人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因自我怀疑陷入精神痛苦,又因不懂得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滑入滥用药物的深渊。
在我看来,家庭,是文明的传承机制的真正载体。
但家庭本身的存在和维系,是依托于女性的。决定一个“家”是不是家,决定一个家庭能否成为家族的,是女性的生育。
当女性的生育陷入困境,传承就陷入困境。当一个族群中愿意生育的女性会陷入困境而且是普遍会因生育陷入困境,这个族群的传承就会陷入困境。
这才是作者曾突破过的困境真正的成因。
美国人需要修复他们的家庭。
需要更新他们的传承机制,需要真正“看见”造成单亲妈妈和她们孩子苦况的原因,这原因不是个人的不努力,而是新的传承策略既未成型,更远未向需要它的人群推广。
https://link.storjshare.io/raw/jv4ru5ntt3ah5oqgcoe4l6k6jx6a/production/33db4d986afb4983f9b88cc157ec0b5a58f5cf27106fb2b5f7e3001cb2fffaf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