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荡群阴 on Nostr: 刘仲敬论尼采 ----选自《刘仲敬:冷战与世界秩序》YY语音讲座 ...
刘仲敬论尼采
----选自《刘仲敬:冷战与世界秩序》YY语音讲座
2017年2月18日
问:关于尼采的争论很大,比如他到底属于正典还是负典,请您详细解说尼采的哲学和他的深远影响。
刘仲敬:我实在看不出这件事情有什么好争议的,尼采不可能属于正典。如果正典的意思就是指西方正典的话,反基督教的势力都不能算正典。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把尼采从正典当中排除出去。同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证据证明他不是正典:第一,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毕生的生活都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他不像是封建贵族、土豪、教会、法学家那样能够在他自己身边培养共同体;第二,他即使是在纯粹知识分子的领域,在理论建构这个体系里面,他建构的理论是解构性的。
他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文学家。他犀利而优美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对传统的伪善或者是这个那个进行解构和破坏,但你要找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没有理论体系,他像鲁迅一样缺乏理论体系。说得苛刻一点,他是杂文家;说得好一点,他是一位优美的诗人。他比较像体系的地方是从叔本华那里学来的,基本上不是他自己独创的。他自己能够被人认为是独创的东西,是他像后来的门肯(H.L. Mencken)那样,像是一个偶像破坏者那样,撕破了原有社会的伪善,提供了很多清新的空气,但他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自身是不连贯的。唯意志论这一点,在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具有强烈解构性的,因为意志是一个不可定义的东西,无论是信仰还是理性,都可以用唯意志的方法去廉价地加以解构。原先基督教神学的体系是强大而复杂的,德国古典哲学以理性为基础的体系也是强大而复杂的,而唯意志论建立出来的体系就是基本没有体系,除了一些东方化、印度教哲学式的灵机一动、禅宗式的语录以外,它产生不出体系式的东西。这是唯意志论自身的弱点所构成的。所以唯意志论的哲学家都很像文学家,叔本华是这样,尼采是这样,柏格森也是这样,他只能用比喻方法看问题。比喻的方式对于文学家是优秀的,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却是很糟糕的。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来说,尼采和他的门徒无疑是一种退化。
他在政治上的判断,应该只能说是极其幼稚的。他喜爱的是那种个性强烈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有才能的专制君主。他极端讨厌德国,所以希特勒对他的推崇基本上是郢书燕说的误会。后来有很多人出于反希特勒的目的反对尼采,也是要么是出于误会,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扣帽子。这些亲希特勒的东西跟尼采思想是毫无关系的。尼采思想最接近的是希腊文明晚期和意大利文明晚期那些优秀的解构者,也就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一个文明在面包太多了、足以产生面包虫的时候,产生出来了很多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然而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不是文明的建构者,而是消费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特立独行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凭他的智慧,他蔑视原有的社会常规,他们全都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相信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比古老的几百年、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要有价值得多,他蔑视原有的软弱和腐败的社会。然而正是这个软弱和腐败的社会容许他特立独行,这样的人如果到荒野上去自己生存的话,是一秒钟也生存不下来的,他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原有的社会对他如此之温和、如此之宽容。尼采崇拜的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和希腊时期的人全都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如果不是精神病发作的话,自己也会变成这样的角色的。
而他自己的精神病发作,跟他自己的高度自恋和狂妄是有直接关系的。尽管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极其自恋的,但是尼采的自恋是超出了他们的平均水平。自恋不是强大的象征,而是软弱的象征。小孩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高度自恋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想什么就能达到什么。这个心理上的残余就是,如果某个大人心里面想要害某个人,然后会感到内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儿童心理的遗留。儿童认为思想跟行动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我想让某人死他就会真的死,想让某人好他就会真的好。所以即使你长大以后,你突然心里面有一个恶念,觉得想让某人倒霉,然后自己就会感到内疚,那是因为你已经成长出了弗洛伊德称为“超我”的那种社会性道德,你觉得你不应该害人,但是你应该完全清楚,人的思想是害不了人的,只是想怎么能害得了人,只有行动才能害人,但是你想了一下,动了一下恶念,还是觉得内疚,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残留着婴儿期的那种想法,以为思想就有害人的能力。尼采整个人的人格就像一个巨婴,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度自恋的人。他的超人理论,实际上是自我的巨婴特征和外在社会不配合造成的挫折。
人格形成的过程就是,在你的自我投射遭到挫折以后重新调整。你从小时候那样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你的思想无所不能,渐渐领悟到外在还有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不由你自己的意志做主的,然后你在跟外面的客观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间发现了自我的边界,形成了你的人格。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踢到桌子上,把脚踢疼了,然后才会恍然大悟,哎呀,原来桌子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然后我为了保护我自己的身体,以后不能随便踢桌子了。等你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碰撞,也就像是小时候跟物质世界碰撞一样,不断地碰撞,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形成边界,然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人格。你的人格是在这个边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成长的。
尼采对自己的才能极端自负,然后在跟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又发现这种才能屁也不值,是极端脆弱的,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通过调整边界来形成自己的人格,而是通过“中或最赢”——中国或成最大赢家的方式来进行的,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我永远是最大的赢家,如果美国军舰来到南海,哈哈~这不是我输了,而是第一说明美国人怕了我了,否则他怎么会派军舰来打我呢?第二说明美国人已经没牌可打了,你看~他派了几十年前的老军舰过来,而不是赶紧在造船厂生产一个新军舰过来,哈哈~所以我又赢了,我永远赢,中国永远正确永远赢,无论你怎么说都是赢。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这种“中或最赢”的体现。他是脆弱的、自恋的,在跟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间不断地失败,永远失败,但失败了以后他不会像经验主义者那样调整自我的边界,而是说,我还是胜利者,错误的都是世界,我是超人,你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每一次失败都把自己原来那个思想泡沫放得更大一些,然后进一步地躲在那个温暖的泡沫当中,在这个脆弱的肥皂泡当中,我是永远胜利的,我是超人。
但我之所以能够把自己当成超人,是因为我住在精神病院里,我一刻都离不开精神病院,因为离开了精神病院我就会痛苦地发现,原来我不但不是超人,而且还是人类当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他本能地知道他自己的脆弱,为此感到痛苦,然后作为一个心理补偿,他恨自己,然后把自己对自己脆弱的仇恨转化在他的文章当中,于是就体现为超人对凡人的那种痛恨。你最初看他那些文章,你以为他把自己当成是超人,把其他人当成是凡人,以为他是强者你是弱者,他要歧视你这个弱者,其实恰好相反,他是清楚地体会到自己是弱者,他如此的仇恨自己,又拿自己没有办法,所以就像知识分子对自己没有办法的人那样,一连串的痛骂。他骂的那些凡人是自己,超人也是自己:超人是他本来应该成为但却成为不了的那个自己,而可恶的凡人和庸人则是他很不幸不得不做的那种人。他对自己的痛恨体现为他自己的文学,然后你又把那种文学当成是哲学。
尼采有一次在疗养院里面碰上了一位生了病正在治病的女子,那位女子对他说:“尼采先生,我读过你的书,我是这么理解你的:你认为像我这样多愁多病、像林黛玉一样多病的人,在地球上就没有生存的权利,是吗?”尼采一听到这个说法就极其痛苦地说:“哦!你不要这样想,你不要这样想,我也是病人呀!”你把这件事和他抱住马头痛哭流涕地说“我可怜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放在一起,你就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是那种,换一种环境,很可能变成《罪与罚》里面的那个大学生,抱住基督或者是抱住圣母,痛苦地向基督求告说“我是世界上最大的罪人,我是世界上最软弱的人,如果你不拯救我,我没法拯救我自己”的那种人。但是他走了相反的道路,他就只有去抱住超人了。这就是他的心路历程,其实是不难理解的。
----选自《刘仲敬:冷战与世界秩序》YY语音讲座
2017年2月18日
问:关于尼采的争论很大,比如他到底属于正典还是负典,请您详细解说尼采的哲学和他的深远影响。
刘仲敬:我实在看不出这件事情有什么好争议的,尼采不可能属于正典。如果正典的意思就是指西方正典的话,反基督教的势力都不能算正典。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把尼采从正典当中排除出去。同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证据证明他不是正典:第一,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毕生的生活都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他不像是封建贵族、土豪、教会、法学家那样能够在他自己身边培养共同体;第二,他即使是在纯粹知识分子的领域,在理论建构这个体系里面,他建构的理论是解构性的。
他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文学家。他犀利而优美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对传统的伪善或者是这个那个进行解构和破坏,但你要找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没有理论体系,他像鲁迅一样缺乏理论体系。说得苛刻一点,他是杂文家;说得好一点,他是一位优美的诗人。他比较像体系的地方是从叔本华那里学来的,基本上不是他自己独创的。他自己能够被人认为是独创的东西,是他像后来的门肯(H.L. Mencken)那样,像是一个偶像破坏者那样,撕破了原有社会的伪善,提供了很多清新的空气,但他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自身是不连贯的。唯意志论这一点,在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具有强烈解构性的,因为意志是一个不可定义的东西,无论是信仰还是理性,都可以用唯意志的方法去廉价地加以解构。原先基督教神学的体系是强大而复杂的,德国古典哲学以理性为基础的体系也是强大而复杂的,而唯意志论建立出来的体系就是基本没有体系,除了一些东方化、印度教哲学式的灵机一动、禅宗式的语录以外,它产生不出体系式的东西。这是唯意志论自身的弱点所构成的。所以唯意志论的哲学家都很像文学家,叔本华是这样,尼采是这样,柏格森也是这样,他只能用比喻方法看问题。比喻的方式对于文学家是优秀的,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却是很糟糕的。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来说,尼采和他的门徒无疑是一种退化。
他在政治上的判断,应该只能说是极其幼稚的。他喜爱的是那种个性强烈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有才能的专制君主。他极端讨厌德国,所以希特勒对他的推崇基本上是郢书燕说的误会。后来有很多人出于反希特勒的目的反对尼采,也是要么是出于误会,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扣帽子。这些亲希特勒的东西跟尼采思想是毫无关系的。尼采思想最接近的是希腊文明晚期和意大利文明晚期那些优秀的解构者,也就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一个文明在面包太多了、足以产生面包虫的时候,产生出来了很多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然而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不是文明的建构者,而是消费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特立独行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凭他的智慧,他蔑视原有的社会常规,他们全都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相信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比古老的几百年、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要有价值得多,他蔑视原有的软弱和腐败的社会。然而正是这个软弱和腐败的社会容许他特立独行,这样的人如果到荒野上去自己生存的话,是一秒钟也生存不下来的,他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原有的社会对他如此之温和、如此之宽容。尼采崇拜的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和希腊时期的人全都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如果不是精神病发作的话,自己也会变成这样的角色的。
而他自己的精神病发作,跟他自己的高度自恋和狂妄是有直接关系的。尽管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极其自恋的,但是尼采的自恋是超出了他们的平均水平。自恋不是强大的象征,而是软弱的象征。小孩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高度自恋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想什么就能达到什么。这个心理上的残余就是,如果某个大人心里面想要害某个人,然后会感到内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儿童心理的遗留。儿童认为思想跟行动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我想让某人死他就会真的死,想让某人好他就会真的好。所以即使你长大以后,你突然心里面有一个恶念,觉得想让某人倒霉,然后自己就会感到内疚,那是因为你已经成长出了弗洛伊德称为“超我”的那种社会性道德,你觉得你不应该害人,但是你应该完全清楚,人的思想是害不了人的,只是想怎么能害得了人,只有行动才能害人,但是你想了一下,动了一下恶念,还是觉得内疚,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残留着婴儿期的那种想法,以为思想就有害人的能力。尼采整个人的人格就像一个巨婴,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度自恋的人。他的超人理论,实际上是自我的巨婴特征和外在社会不配合造成的挫折。
人格形成的过程就是,在你的自我投射遭到挫折以后重新调整。你从小时候那样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你的思想无所不能,渐渐领悟到外在还有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不由你自己的意志做主的,然后你在跟外面的客观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间发现了自我的边界,形成了你的人格。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踢到桌子上,把脚踢疼了,然后才会恍然大悟,哎呀,原来桌子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然后我为了保护我自己的身体,以后不能随便踢桌子了。等你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碰撞,也就像是小时候跟物质世界碰撞一样,不断地碰撞,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形成边界,然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人格。你的人格是在这个边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成长的。
尼采对自己的才能极端自负,然后在跟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又发现这种才能屁也不值,是极端脆弱的,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通过调整边界来形成自己的人格,而是通过“中或最赢”——中国或成最大赢家的方式来进行的,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我永远是最大的赢家,如果美国军舰来到南海,哈哈~这不是我输了,而是第一说明美国人怕了我了,否则他怎么会派军舰来打我呢?第二说明美国人已经没牌可打了,你看~他派了几十年前的老军舰过来,而不是赶紧在造船厂生产一个新军舰过来,哈哈~所以我又赢了,我永远赢,中国永远正确永远赢,无论你怎么说都是赢。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这种“中或最赢”的体现。他是脆弱的、自恋的,在跟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间不断地失败,永远失败,但失败了以后他不会像经验主义者那样调整自我的边界,而是说,我还是胜利者,错误的都是世界,我是超人,你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每一次失败都把自己原来那个思想泡沫放得更大一些,然后进一步地躲在那个温暖的泡沫当中,在这个脆弱的肥皂泡当中,我是永远胜利的,我是超人。
但我之所以能够把自己当成超人,是因为我住在精神病院里,我一刻都离不开精神病院,因为离开了精神病院我就会痛苦地发现,原来我不但不是超人,而且还是人类当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他本能地知道他自己的脆弱,为此感到痛苦,然后作为一个心理补偿,他恨自己,然后把自己对自己脆弱的仇恨转化在他的文章当中,于是就体现为超人对凡人的那种痛恨。你最初看他那些文章,你以为他把自己当成是超人,把其他人当成是凡人,以为他是强者你是弱者,他要歧视你这个弱者,其实恰好相反,他是清楚地体会到自己是弱者,他如此的仇恨自己,又拿自己没有办法,所以就像知识分子对自己没有办法的人那样,一连串的痛骂。他骂的那些凡人是自己,超人也是自己:超人是他本来应该成为但却成为不了的那个自己,而可恶的凡人和庸人则是他很不幸不得不做的那种人。他对自己的痛恨体现为他自己的文学,然后你又把那种文学当成是哲学。
尼采有一次在疗养院里面碰上了一位生了病正在治病的女子,那位女子对他说:“尼采先生,我读过你的书,我是这么理解你的:你认为像我这样多愁多病、像林黛玉一样多病的人,在地球上就没有生存的权利,是吗?”尼采一听到这个说法就极其痛苦地说:“哦!你不要这样想,你不要这样想,我也是病人呀!”你把这件事和他抱住马头痛哭流涕地说“我可怜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放在一起,你就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是那种,换一种环境,很可能变成《罪与罚》里面的那个大学生,抱住基督或者是抱住圣母,痛苦地向基督求告说“我是世界上最大的罪人,我是世界上最软弱的人,如果你不拯救我,我没法拯救我自己”的那种人。但是他走了相反的道路,他就只有去抱住超人了。这就是他的心路历程,其实是不难理解的。